數百年來鹿港一直以傳統精緻雕刻聞名全台,藏身於此的雕刻大師施鎮洋,便是箇中翹楚。施鎮洋的父親施坤玉,是一位知名大木做匠師,施鎮洋自幼看著父親習做各種木器,在耳濡目染下,加上本身天賦,從就讀國小時期便展現了他的工藝才華,並認知到雕刻是他最喜愛從事的事情,從而一生醉心於他的所愛木雕創作,也開啟了一代宗師精彩的創作心路歷程。
施鎮洋14歲開始隨侍父親參與廟寺營造工作,25歲那年即能獨力承攬大甲鎮瀾宮媽祖神像後面雲龍堵等的五面雕刻工程,同時在雲龍堵表現上也打破以往的案例,用木雕取代傳統水墨畫法,再貼上金箔,結果所呈現的風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之後也在全台灣的廟宇建築中,形成一股流行風潮。
民國71年,受當時副總統謝東閔先生的鼓勵,積極將大型傳統廟宇雕刻工藝導入家庭,走向小樣、精緻、生活藝術化的木雕創作。民國75年起,在彰化縣文化中心木雕薪傳研習班授課,同年獲得國際獅子會民間寺廟「金獅獎」;民國81年46歲時,榮獲教育部「第8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也是當時最年輕的薪傳獎得主,並於民國98年再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給「國家工藝成就獎」的最高榮譽,民國100年更獲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傳統工藝美術木雕」,也就是人人稱譽的「人間國寶」。
施大師在創作上,會先仔細的觀察原木造型,將原始的美保留下來,然後再將所想要雕的故事主題融入其中。施大師表示,仿真比較簡單,比較難的是要能傳達作者的理念,表現出耐人尋味作品,而這些靠的除了刀工,更有賴創作者本身的修養與文化蘊含。一件作品不一定每個地方都要雕,可以留一些想像的空間給觀賞者。此外,大師的作品中不但有著精細的工法,而且還保留了雕鑿的痕跡,乾淨俐落的刀痕更能呈現出高度純熟的技巧。
施鎮洋年幼時的時空背景,老一輩的人認為工作賺錢比唸書重要,所以初中沒畢業他就隨著父親參與寺廟雕刻工作,邊做邊學。雖然實務的訓練讓施鎮洋練就一身好技能,但想在雕刻界出人頭地,恐力有未逮,於是,年僅18歲的他,開始追隨漢學大師周定山學習漢學,他開始懂如何去閱讀與研究學問,也養成了他終身學習的態度。
學習力相當旺盛的他,不但追隨多位老師學習書法、彩繪、國畫、詩詞等等,再加上自己內化、自省與轉換,造就他日後「能文能武」的深厚功力,除了雕刻作品為人稱道,自民國83年起,也陸續撰寫發表了10餘篇亟具影響力的文章,同時也擔任多次碩士論文口試委員、競賽評審委員,目前也是大學兼任教授。
在創作的歷程上,施鎮洋掌握了傳統藝術的核心價值與文化知識的底蘊,更以寬闊的胸襟開創了全新的藝術格局與視野,加以個人深厚的智慧與修養,讓他在國內木雕藝壇享有「一代宗師」的美譽,展現了真、善、美之真諦。